形成新型生产关系重在全面深化改革
来源:开云体育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4-08-17 22:04:09 |阅读次数:110

  作者:冯颜利(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2024年1月,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面向未来,一定要坚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发展变化。随着生产力的持续不断的发展,生产关系也会相应发生明显的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最终的原因就是我们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咱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实践证明,改革能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改革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说过去的改革主要是由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的,那么现在的改革就是由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经济特点所推动的。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催生形成的,它的发展同样需要生产关系的调整。只有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人才体制、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加速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新优势。

  聚焦人才这个核心资源,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要靠创新人才。我国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还不够强,人力资本支撑不足,尤其是实现科学技术创新颠覆性突破的领军型人才还高度缺乏。破解这样的一个问题,就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教育培训、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高水平科学技术人才;根据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重大任务需求,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和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依托科技重点项目、科研基地平台等加强急需人才教育培训,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加快转变人才管理职能和办法,向用人主体放权,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其长;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聚焦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科技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对接,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统筹,推动科技政策从“各管一段”向构建高效协同的政策体系转变。继续健全完善新型制,瞄准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及重大任务,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科学技术创新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此外,还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战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使科学技术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增量”。

  聚焦企业这个关键主体,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内生动力。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参与者和最有力推动者。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这一过程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强化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执法司法保护,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全方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入推动公平竞争政策实施,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更好保护经营主体和消费的人合法权益。加大改革力度,充分的发挥好企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和科学技术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地域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和堵点,使生产要素和商品都能顺畅流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袤而肥沃的土壤。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不仅是重大理论问题,更是重大实践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努力破题,坚决破除一切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和瓶颈,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充分的发挥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